在最近的门诊中,我发布了一些糖尿病患者的看诊视频,引发了广泛讨论。一个普遍被提及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得病的人却越来越多了?”这个看似悖论的现象,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健康观念转变和时代背景的变迁。
按理说,如今网络发达,健康食谱、营养补充剂、健康知识普及程度前所未有,现代人的体质理应更加强壮。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平时看似身体倍棒,却可能因血压高等潜在因素突发心梗。食道癌、胃癌、胰腺肿瘤等癌症,其发病原因中至少有50%与饮食搭配有关。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76%的上班族处于亚健康状态,20%的中国人患有慢性病,而慢性病的致死率更是高达86%。这一切,都与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风向转变,正逐渐成为新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未病先防”成为了大健康产业的聚焦点。
“未病”这一概念,源自中医的《黄帝内经》。它指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是一个从健康到疾病的动态变化过程。疾病病理变化的信息量是一个“蓄积”的过程,当病变信息量较少时,人体可能并无明显异常症状。然而,随着信息量的逐渐增多,轻微的症状开始显现,但往往被忽视。直至病变严重,才引起明显的全身或局部症状,成为临床可以诊断治疗的疾病。而“发病”前的全部状态,均归属于“未病”阶段。如果我们能在此阶段察觉并采取相应措施,那么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正是古人所说的“上工治未病”。
“未病”有三层含义:一是“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处于完全健康的状态;二是“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处于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三是“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变,即疾病尚未发展到严重阶段。
“治未病”的理念,旨在让人们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它强调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重视先兆,防止发病;见微知著,防治疾病加重;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实现延年康寿。
早在2007年,我国就提出了将“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治未病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科研成果也颇为丰富:一是提出治未病的行业应包含保健养生、疾病治疗、慢性病恢复等领域;二是提出治未病应以健康文化为基础,以健康服务为关键,以健康风险为保障;三是提出了体质辨识,针对不同体质给予不同的调理方案。
然而,现行体制尚未将治未病完全纳入医疗机构的工作范围。虽然中医治未病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保健、预防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中医理论自成逻辑,无法与现代医学理论完全兼容。这导致社会对治未病虽然很重视,但医疗机构却无所作为,结果是未病不治,己病过治,越治越糟。相比之下,德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较为严谨,学习中医导引养生法甚至可以报销,这值得我们借鉴。
为了更好地推广治未病的理念,我们需要根据国情,增加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的中医健康功能食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科学解析中药食品的核心功能,建立与功能相对应的功效评价方法。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又能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治未病理念的体现。如之前热播的《女医明妃传》中,女医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智慧打动了亿万观众。她注重饮食养生调理方法,从而避免身体可能产生的“大问题”。这正好契合了当下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说到饮食养生,即食疗,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合理地摄取食物,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必不可缺的物质之一。古人早就认识到了饮食的重要性,《汉书》记载“民以食为天”,《素问》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人身有三宝,即“精、气、神”,注重饮食养生对身体有滋养调整、抗衰益寿、御邪防病的作用。
在这方面,陈农夫食疗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自1998年成立以来,他们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的指导下,严格按食疗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这样,既保障了食疗的营养,又把“苦口良药”变成了“可口良药”。改良后的口味连小孩子都爱喝,真正实现了把中医食疗融入一日三餐,把三餐吃好就是最好的治未病。
陈农夫食疗的创始人陈老师曾说过,最好的医学可能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唯有观念革新,才能将当下“治已病”的观念稳步转向“治未病”。在公司所有的门店中,他们倡导的不仅是个体身体健康,还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他们提倡的不仅有科学的健康生活,更有正确的健康消费等理念。
现如今,大健康产业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为人们提供健康生活解决方案,才是大健康产业最大的商机所在。如果把大健康产业比作水上的一座冰川,那么治病救人的医药事业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未治病的健康保健工作则是沉在水面下更大的一部分。总的来说,随着我国2030年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路径的逐步明确,我国的诸多医药行业虽然还未找到真正的提升之路,但大多数已经在谋取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渐入佳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治未病”的理念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