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引热议,张伯礼的“负面清单”管理,透漏出哪些机遇?

2024-03-14
来源:

多年以来,关于食疗有没有作用的争议一直不断。


很多人患病后,因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不愿意用药,更想通过食疗解决问题。对此,有人强烈推崇,也有人嗤之以鼻。


对于食疗的价值,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食药同源”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很多植物性或动物性食品本身也具有药物的属性,既能果腹、也能治病。由此而论,对于很多疾病,食疗肯定是有重要价值的,谁也不能否认。



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客观看待食疗的局限性,大多数疾病是不能仅依靠食疗解决问题的。近年来,一些人以营利为目的,过分夸大食疗的作用以及应用范围,很多人轻信这些虚假宣传,延误了病情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其中的一些产品在产品包装方面,这类产品作为法律意义上的食品,应该在品质和包装等方面符合食品安全有关法规和标准。但是这些产品,似乎“羞于”标明自己的食品身份,遮遮掩掩,让消费者一看还以为是药呢。这种操作违反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食品安全强制标准。


还有一些产品,没有药品身份,在法律属性上,它们是压片糖果、固体饮料或者其他方便食品,都属于食品。但是这些产品的广告却有意无意地暗示各种治疗作用。这种骚操作也是违法的,我国《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等法规,严禁食品宣传医疗功效。



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经典名方产品,看似创新,但是其产品本身成分已经与经典方没有关系。产品包装暧昧误导消费者,产品宣传更是违反了国家广告法等法规,误导了消费者。这些产品昙花一现,后果是让一些慕名而来的中医粉“取关”、“粉转黑”,波及中医药行业。这些骚操作,就是吃着老祖宗的饭,还往老祖宗的饭碗里屙尿!这些不走正道的“创新”,就是在恶搞中医药!


目前,我国“食药同源”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也有些问题亟待解决。按食品分类的“食药同源”的食品,不能标识和宣传任何的功能,也不能明确说明适宜的人群,给消费者的选购增加了难度。还有相应法律法规缺乏也成为制约“食药同源”食品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就此,张伯礼院士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


2.加强对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科学研究的投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树立更多的有影响力的品牌。


3.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好祖国优秀的药食文化和思想内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4.明确列出不能作为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的负面清单,加强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的文献、临床及社会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具体申报的药食同源保健食品所提供的安全性资料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不仅提出了“明确列出不能作为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的负面清单”的观点,张伯礼还发声:可药食同源的中草药,建议在一日三餐中食用,从而起到强身健体效果!



中医讲养生保健都在日常中,所以很多药都是可以安全有效地在平时食用。但是我们现在对“药食同源的限定”太紧太窄,像云南的麸子就没有被列入“食药同源”的名单,但是它其实在当地广泛食用。认定“食药同源”的过程也很缓慢,甚至会被无限期地搁置;也没有充分考虑“食药同源”物质兼顾食品和药品的特殊要求。


总体而言“食药同源”产业处在起步阶段,竞争力也不是很强,市场冲击也很大。倘若限定范围放大一些,可以促进“保健品”和“保健药食”两种产业更快速的发展,“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每一餐当中都得到保健”。


从“可药食同源的中草药,建议在一日三餐中食用”到“明确列出不能作为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的负面清单”的观点,透露出国家对于“药食同源”的重视和规范化以及食疗的平民化。



近几年,有不少“老字号”跨界到了“新餐饮”,为消费者提供了健康饮食新方案,药膳成为了越来越多消费者心中“健康”的代名词,药膳餐馆的出现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亲手制作之外的另一种消费方式。


虽然消费者获得药膳的渠道发生了改变,但是对药膳中“药”跟“食”的认知并未改变,而当我们向前回溯,会发现上游的中药种植园对药膳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主打健康的药膳而言更是如此。


食品也是中药材。但中药材现在也有质量下降的问题。因为目前的中药材种植大多照搬农作物的高产模式,但药品中药材的研发积累不足以支撑一个高产模式。作为中药材首要的应该是确保它的疗效,而不是产量。


药膳中用的中药材来源于哪儿?品质如何?与在医院、零售药店中购买的是否存在差异?中药材与食材经过了怎样的处理,制备过程是否有保障?为了健康购买的药膳是否健康,或许是每位消费者购买时都会考虑的问题。



因此,对于踏入药膳的企业而言,在制定企业规范的同时,要想打造药膳品牌,市场教育也不能少。虽然大众普遍认可“药食同源”的说法,但是药膳“治未病”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会像药物一样“药到病除”,因此,普及中药知识,将其与“神药”进行区分,增加大众对药膳的认知必不可少。向着美味、健康、便捷的方向努力,或许是应有的发展之道。


起源于1998年有老字号的陈农夫,近年来推出的“把病房变为厨房,把药疗变为食疗”的理念受大众追捧,食疗是以中医药和食物为原料,即“药食同源”,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


因人而膳、因地而膳、因季而膳,坚守人类的“健康”防线,是药非药,是食非食,不是“药物”,却比药物更温和更有效果。17年的研究,创梦24年,把中医食疗融入一日三餐,只需要一日三餐好好吃饭就能健康养生,跟健康做加法,做到少生病,甚至不生病,才是平等的健康。



孕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药食同源品牌,既是受众群体的内在需求,也是市场竞争的外在需要。


药食同源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认知基础。随着近些年国潮文化的兴起,我国本土文化逐渐占据文化主导地位,群众对于源自于中医的药食同源产品也有着内在的本土文化的精神追求。


同时现处成长阶段的药食同源产业,乃至中国大健康产业,在走遍全国迈向全球时,都需要从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生根发芽,孕育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产业品牌,牢牢立足于世界,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阅读1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