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我对饮食产生颠覆性的认知改变,源自于中医营养学影响。
和普通90后不同的是,我遇见了农夫哥,他不仅是我中医的启蒙者,而且把中医的理论和理念贯穿在生活实践中,是一位养生防病、治未病的高手。生活习惯、为人处世也时时刻刻秉承着中医的价值观和理念。
作为公司的健康管理师,我深刻体会到:饮食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有一个“忽视→注意→重视→极度重视→非强调不可”的认识过程。因为我发现,不是每个人都幸运如我,接受这样的品牌浸养。有的家庭不仅无知,而且反其道而行之,道听途说、相信那些把迷信包装成科学的商业,不仅无益于养生,反而会吃出一身病。特别是年纪大、问题复杂又严重的患者,不懂饮食、不懂忌口,调养效果就大打折扣,喝了十天五行解毒汤,抵不过他每天吃顿科技与狠活。
陈老师一生不讲究出行穿戴、不讲究装修布置,唯一看中的就是情绪管理、饮食补养,按他的说法就是“天下无疾——无病论”。作为他的学生,我秉承了“情欲和营养是疾病的根源”的思想,疾病名称权当作是假象,无论是调养自己还是照顾家人,都运用了中医营养学。
周一到周五,我们的汤店中奉行“吃素”原则,周末吃肉。减少吃肉的数量,提高吃肉的质量。没挨过饿的我们,再次被点燃吃肉的幸福感和惊喜。
吃饭前别赌气,不然容易得胃病。我们中医营养学是以人为本,这个“人”甚至可以具体到不同时刻、不同心态、不同情绪下的人。我们吃的、喝的这些食物要讲究食用的量,这叫食饮有节。过午不食,特别是老翁老妪饭量要减少、晚饭吃粥为主,吃饭前不要有情绪。
三两人聚餐的情调,抵不过一群人“抢”饭吃。不争不抢的饭,吃起来不觉得香。农村里的吃百家饭的民俗,搬到钢筋城市中来,丝毫没有水土不服,反而有种“落叶归根”的浪漫,这大概就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能吃百家饭的人亦是愿意分享,有人情味的。父母教孩子要学会分享,他们只是意识到分享的社交作用。其实,分享的价值是关爱,心里有别人,并且被他人看到、被需要,也被别人放在心上。百家饭热烘烘、吃得开心、图个热闹、营养均衡、好消化,病都好了一大半。
作为广东人,我过于熟悉南方饮食。早上一份白粥、肠粉、油条、肉菜包,算得上有菜有肉。中午、晚上白米饭打底,卤肉、鱼蛋、蔬菜。晚上烧烤夜宵、炒粉。明清几百年已然流逝,时至今日,五谷杂粮依旧没有被珍视、没有被计划性地挂上日程。所以呀,能吃能喝、吃得多、吃得贵,不代表吃得健康、吃得高级。
小米、黑米、燕麦、番薯、土豆、胡萝卜、豆类……这些能快速帮助人体补充能量,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食物摄入,有减肥的功效。且纤维素在体内吸收后会膨胀,从而刺激肠壁蠕动,预防发生便秘。目前较多食物会过度加工而变成细粮,但粗粮可以更好地保留食物本身含有的维生素。适量的吃粗粮还能延缓葡萄糖在小肠内的吸收、减少血管内胆固醇含量,起到控制血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何为药膳?膳是为我们度身定制的完美食物。溯源历史发展,先人把好吃的称为“食”,把难吃的称为“药”。从康养、身体机能考量,食可为药、可为毒;药可为食。
如何把难吃的药变为好吃的食?真正让食发挥出药的能量——食的作用是可重复的,一套有结果的营养学理论被反复实践、被反复证明有效,岂能称其不科学?科学最大的特性是可重复。这场革新,何止是我,天下人皆道:一人独挑大梁,近乎是天方夜谭。
1996年某个冬日,一8岁男孩冒着雨打霜,上山采蘑菇送给陈老师,道谢说:“你让我再也不生病了”。这句话压实了25年来,陈老师乐于吃苦的毅力。
结缘药膳,帮的人越多,深感陈老师的的伟大。以前认为鱼肉才是营养,现在醒悟——身体所需的元素才是营养,身体的负担是垃圾。今天吃下的鱼肉,有可能是身体的负担。
药膳汤营养反应的过程,如唤醒沉睡的生命,再给予平和的生长条件。
祝福每位读者及家人,健康快乐、长寿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