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你认为的中医是什么?这是我第一天踏进大学被问及的问题,在大学的第一门课《中医基础理论》里,我带着同样的疑惑,在课上认识了解中医。在学校学习中医学已经有三年多,在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思考究竟什么是中医,在这里与大家谈谈我这些年的想法,与大家交流一番,欢迎各位评论私信。
首先我谈谈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在哪?也许很多人会说中医疗效慢、副作用小、中医摸脉看舌头,西医用仪器,做手术,治疗方案统一医药作用快,副作用大,这些想法其实不太正确。
中医讲望闻问切,现代科学的仪器设备也是可以被利用的,作为四诊的延伸,我们的祖先也希望拥有透视的能力,知道病变的部位在哪,治疗上可直达患处。有史为证,《史记》中记载:“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这里讲述扁鹊拥有一双透视的眼睛,可以知道病患在何处,其实这是古人对科技的向往,在现如今我们拥有了B超、X线、CT、磁共振等其他实验室检查,他们属于现代科学,没有姓中姓西的区分。中医是开放的学科,在民国时期,不少中医也将西药纳入自己的药柜,用以治疗疾病。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民国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将阿司匹林纳入,用于发汗。所以,即便是中医,他也可以使用科技带来的便利,这不代表中医不再是中医,也不是中医的西化,这一切是为了给患者提供更为正确的诊断,个人认为只要理法方药符合中医的思维方式,就不是西化。
对于常说的中药疗效慢问题,其实吃过中药的人都知道,只要对症下药,中医的疗效也可以很快。至于副作用呢,我想分为两方面讨论,中医说的是药三分毒,有两层含义。从广义方面来说,说的是中药有药物偏性,那什么是偏性呢?举个例子来说,今天我想吃点补的,炖点人参,发现吃多了上火了,牙龈出血了,这就是广义的药物毒性,说的是药性的偏倚。另一方面,狭义的毒指的是有毒药物。再来谈谈西药的副作用,它指的是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后出现的治疗药物以外的药理作用。这个大家还是很容易理解的。
西医是最早也是在哲学基础上建立的,但是由于科技和其本身理论体系不够完整,无法支持其发展,由此建立在现代科学、循证医学等理论基础上的学科孕育而生,西医学更贴合现代人的思维,具有可重复的特点。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治疗首选中医呢?其实我认为问题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是以科学为主,对于古代哲学的东西,接触的并不多,因此再去理解中医就有难度了。打个比方,西医生跟你说,你这胃炎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这个坏蛋细菌咱跑来捣乱的画面。同样的。中医说:你这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医生回头对学生说,这个是病症是寒热错杂痞证,病患一脸茫然,这个医生在说什么呢?这就是我在跟诊中常遇见的情况。
另外再讲一个现代医学的一大好处,翻开西医内科学书本,不难发现一个特点,书本里讲诉疾病的方式比较统一。从定义到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预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一目了然,这点是很好的,能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有人说现代医学是科学,中医学是哲学,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不全是,科学尚未能解释的东西不代表不科学,也许将来的某天科学能够解释中医,那大家也会认为中医是科学的。我想表达的是,中医有确确实实的疗效,这是有目共睹的,即便科学不去验证,他也是科学的。中医和现代医学没有谁是谁非的概念,两者更像是拍照时,以不同的角度去拍摄,虽然角度不同,但他们认识的人还是同一个人。
中医和现代医学共同发展,才能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不去过度捧高或恶意诋毁任何一个学科。
99%的人还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