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当两个孩子像候鸟般飞向夏令营,我的生活突然空出一片晴空。
我盯着空荡荡的客厅,心想,这不就是给我留的“喘口气”的时间吗?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地需要节气,母亲的人生何尝不需要一场“处暑”般的休憩。
拿出一周来,去康养!
1
收拾行囊,我来到了山东日照五莲的一个康养基地:陈农夫未来村。
初听康养,脑海里浮现养老院的画面。像我这样的中年人来到这地儿,会不会早了点?
哈,来到这发现还有更早的——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大厅里嬉闹。
哈,我发现我以前对康养并不了解。
“康养基地”不是什么养老院,而是全龄段补充元气的地方。
这的生活,像老辈人过日子,简单规律又舒服:
1:清晨六点,大厅里面已经发酵好了中药酿汤,早起喝一碗跑步汤,身体随着运动,血气充盈。
2:六点四十开始练起喊“啊”,跺脚,以及向上伸展手臂。七点开始在音乐的伴奏下慢跑四十分钟,浑身湿透。稍作休憩,七点四十五开始跳操,八点结束运动。
3:吃饭点卡的可准,这里吃饭也格外香,虽是粗茶淡饭,但都是柴火灶烧出来的带着阳气的饭菜。此外,每天还要吃足够的富含VC的水果。我每天干掉10个百香果,4个橙子,2个柠檬。
4:晚上更热闹,音响一拉,大家要一起唱歌,或一起跳舞。这里没有主角,哪怕你五音不全,这里唱也都会得到赞赏。
这让我想起“安息年”的理念,土地需要休耕,人又何尝不是?当城市里的我们被碎片化时间撕扯时,这里却用最朴素的规律把生活拼起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饥来吃饭,困来眠。
简单到极致,反倒是种自由。
2
院里那个带三岁娃长住的中医妈妈,跟我聊起为啥来这儿,掰着手指头算:“你看啊,娃在这儿有沙坑、菜园子可劲造,追着小狗满院跑,晚上倒头就睡,我呢,可以不用被催着做饭,娃睡我睡,有其他人搭把手看娃的时候,我还能在这拍拍视频跟着他们一起创业——比在城里当‘孤家寡人’强太多!”
不光是她,这儿啥年龄段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舒坦:
- 那个19岁的男孩,脸上痘痘长得厉害,没吃啥药,就靠二十多天规律作息,痘痘消得差不多了,脸看着清爽多了,而且瘦了十二斤。
-另一位19岁的男孩,长期沉迷游戏,一天只吃一顿饭,其他时间零食充饥,一直低血糖。规律生活后,血糖恢复了正常,也在这里打起了暑期工。
-有位更年期阿姨,失眠便秘,在这儿规律生活,远离烦扰,保持运动,现在沾枕头就着
- 至于我,以前让我跑十分钟都喘,现在跟着大伙慢跑四十分钟,居然还能再做会儿操,抬不起的右肩也能动起来了。
在这里,淳朴的简单生活,反而滋养出最复杂的生命需求——身体需要营养,心灵需要社群,灵魂需要天地。
3
早上看大叔在菜园种菜,他指着菜园说:那边是发酵的羊粪。这里的菜都是有机的,不打农药。
我听懂他的意思:要种出好菜来,改良土壤是关键,而不是治理病虫害。
我突然想起自己做心理咨询的事:人啊,就像这菜,焦虑、失眠这些“毛病”,不过是心里的“土”出了问题。盯着“毛病”较劲没用,得慢慢把“土”养好。
我觉得中医和心理咨询的核心理念一致。就是不要盯着“症状”,而是去改善“问题的根源”。
在这儿,身体如土地是这样被耕种的:
- 中药酿汤是微生物菌群对脏腑的温柔耕作
- 早睡早起是给阴阳二气最好的施肥
- 集体歌唱则像春风,吹散心田的板结
想起那个震撼的数据:80后已有5%离世。想想也是,我们这代人的身体,不正是由熬夜、压力、孤单,这三味“毒肥”给透支的吗?
4
其实今年我去过一次广州的陈农夫中药村,属于去了一次就爱上。现在山东陈农夫未来村已经成为我的新私藏,是我只要休假就想再来的地方——他们新种了黄瓜,还等着我回来吃呢。
真正的疗愈,是找到个地方,知道累了就能回,像手机没电了找充电器似的自然。
这儿没有网红打卡点,也不用吃一堆药片,就靠一碗汤和最实在的日子:早睡、吃饭、动一动、有人说说话。身体在这儿慢慢舒展,心里的结也悄悄松了。
所以等孩子们从夏令营回来,我又得扎进柴米油盐,但心里早记下了:这地方不是“去一次就够了”的,是下次累了、烦了,拎起箱子就能回的“充电站”。
毕竟人生那么长,总得有几个地方——
- 能让身体停下来,等一等灵魂;
- 能让心灵静下来,听一听自己。
这儿就是我的其中一个选择。
你呢?是不是也在找这么个地方,能让你喘口气、松松劲?